校园文化
校园文化
用故事演绎历史精彩,用故事激活历史课堂
日期:2018/3/20 11:50:39 开放大学电大报名网 浏览量:

 要教好历史课,就必须让学生对历史感兴趣。而在历史课堂上,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往往是各种历史故事。历史故事既能强化教学主题,又能引导学生“乐学”。但是,在课堂上讲什么样的历史故事,怎样讲历史故事,又是一门学问。经过几年课堂教学的磨砺,我对历史故事教学方法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。


用故事演绎历史精彩,用故事激活历史课堂


一、上好第一次课,让学生对历史课“一见钟情”


万事开头难,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。开放教育课时少,学生基础相对较弱,第一课直接决定整个课程的成败。我在每次上第一课时都会竭尽全力,巧妙地穿插故事,尽可能把课上得有趣。


首先是设计好内容。经过不断反思改进,我的教学内容按照历史是什么、为什么要学历史、怎样学历史三个模块依次展开,并分别穿插成吉思汗、南京的悲剧情节、文字狱等三个故事,既有基本概念解说和内容概述,也有学习意义、方法介绍,符合教育认知规律,学生既喜欢听,也完全听得懂。


其次是营造好氛围。历史是充满智慧的,但由于时间的积淀,很多知识远离现实,让人有沉重的负累感。合肥分校的历史课都安排在第一学期,新生对大学历史课不甚了解,因此从一开始我就着力“活化”历史教材,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历史。例如在介绍中国各朝代时,我用诙谐的语言讲述各朝典故,调侃历史人物的花边新闻,这让学生备感新奇、快乐,进而改变了对历史课的刻板印象。不少学生当堂就说,“这样上课才有意思!”


再次是组织好活动。开放教育学生社会经验比较丰富,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感悟也比较深刻。在适当的时机组织课堂活动,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。在解释历史唯物主义时,我让学生辨析到底是“时势造英雄”,还是“英雄造时势”,让学生举手表决。我用朱元璋和马云为例,分析出他们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,用时髦话把他俩称为“屌丝逆袭”,学生心领神会,哄堂大笑,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好地理解了“时势造英雄”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。


最后是预留好悬念。第一次课的主要任务一是导学,二是吸引学生。我个人认为吸引学生更重要,也更难。近年来随着历史影视作品的传播,我根据社会现状,将第一课上成类似于电影的“片花”。在介绍课程主要内容时,概括出多个“TOP10”:十大帝王、十大暴君、十大昏君、十大红颜祸水、十大名门望族等以及帝王姓氏规律、各王朝特点等,学生对此兴趣非常大,但我只是点到为止,明确让学生“预知后事如何,请听后续分解”。


二、合“法”讲故事,用情讲故事


将历史知识融入故事情节中,把史实故事化,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有趣的故事,会使课堂气氛活跃,增强教学效果。但是历史毕竟久远,在实际教学中将历史的智慧纳入课堂并不容易。同时,教学是严肃和规范的知识传授,讲历史故事不是说书,也不是单口相声。我个人认为,历史故事教学既要合“法”,也要用情。“法”是指教学大纲、目标等教学规范,情是指情感。


合“法”一是要明确为什么要讲故事,即历史故事必须符合教学大纲要求,围绕教学目标展开。在这一点上,我有深刻的教训。那是在刚走上讲台不久,在上《武王伐纣》这一课时,我仗着自己熟悉封神演义,兴高采烈地大谈神话故事,不少学生听得津津有味。课间休息时,我还陶醉在神话故事会中,一位叫王静的女生走上讲台,怯生生地对我说“老师,您讲的这些对考试有用吗?能不能讲一些重点?”学生的意见让我如梦方醒,是啊!教学是有目标的活动,必须合“法”,大纲和教学目标中没有的知识,我凭什么由着自己性子卖弄,耽误学生时间?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,我一直铭记在心,在以后的教学中,我始终恪守围绕大纲和教学目标讲历史。即使学生要求我多讲野史花絮,但只要不符合教学目标,我一律婉拒留待课后探讨。


合“法”二是要明确讲什么故事,即故事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。在讲什么故事上,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,认为应该首先讲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。讲故事不是天马行空,更不是信口开河。故事本身必须能够有效证明主题,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。在讲述澶渊之盟时,为了解释为何北宋以胜求和,我描述了宋真宗和曹利用的对话,学生听后恍然大悟,一片叹息,对北宋的懦弱无能印象深刻。


其次要讲学生熟悉和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历史故事。学历史的目的是为现实服务,讲故事是为了与学生产生共鸣,实现教学目标,所讲历史故事一定要真实、典型,最好可以照进现实、古为今用。如在讲《战国》时,我讲了苏秦和张仪的故事,指出“合纵与连横”其实是二人的双簧戏,二人关系就是电脑病毒和杀毒软件的相生相克关系。学生对这种类比深表赞同,纷纷报以微笑。


再次要讲有启发性、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故事。在讲《南宋与金的对峙》时,我结合电视剧《精忠岳飞》,讲述岳飞的故事,引导学生层层剥茧,分析岳飞的真实死因,揭露出真正的罪魁祸首,批判了传统的观点。学生在故事分析中积极思考,在体会历史、感悟历史时,又得到启发,学会质疑历史故事,锻炼了历史思维能力。


最后要讲可以明辨是非,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故事。当今,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史学的通俗化,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诸如“文天祥精神不足道、慈禧太后是杰出政治家”等奇谈怪论,对严肃的历史进行龌龊的发挥炒作,断章取义、哗众取宠,误导受众。匡正时弊是历史工作者的责任,真理不辨不明,在讲述大禹治水时我用史实驳斥了“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大禹搞了婚外情”这种奇葩言论。


用情是指讲故事要带着情感。历史是有情节、有过程、有喜怒哀乐和善恶是非的,它本身包含丰富的故事素材。讲历史故事既要有激情,也要有感情。当我在课堂上说到中华民族的辉煌时刻如汉武帝驱逐匈奴、唐太宗荡平大漠时,立感心潮澎湃、豪情满怀,说到民族灾难如靖康之耻、甲午之败,则痛心疾首、备感耻辱。有一次在讲到陆秀夫抱着南宋小皇帝投海自杀,20万人在崖山集体自杀为南宋殉道时,甚至一度哽咽。一些学生也深受我的影响,随着历史故事情节或激昂或哀叹。


三、反思、遗憾与困惑


课前备课固然重要,但课后反思再备课,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。平时,我经常与学生交流,征求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;在批改作业和分析试卷成绩时,注意反思教学盲点;在参加教学评比时,认真听取专家和同事的建议,学习他人的优点。经过不断反思和努力,我的历史课学生逐步从愿意听,发展到喜欢听,很多学生都对我的历史课念念不忘。


然而,由于不是师范专业科班出身,对教学方法的掌握相对较弱,往往不自觉地按照我的老师给我上课时的方法授课,在教学针对性上尚待努力。


目前,随着开放教育招生规模的萎缩和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,学生整体基础较差,难以与教师实现有效互动、师生共鸣。同时,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,面授课时一再压缩,尽管积极运用新技术手段组织面授教学,但仍无法完成系统的面授辅导。面对新挑战,还需要我们因材施教,因势利导,探索更适合学生的教法。可以说,今天的开放教育面授教师,既要备课,还要备学生、备形势。


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,让学生在聆听故事、分析故事的过程中,培养多种能力,从而喜爱历史,这是历史故事在教学运用上的至高境界。对我来说,这也许只是个梦,但梦也有价!